好卖的表千千万,劳力士还是劳力士。虽然有人喜欢有人讨厌,但从市场层面上看,劳力士无疑是奢侈手表的天花板。
但也正因为劳力士受众特别广,围绕它总会有些争议和追捧,比如营销策略,比如“脑残粉”,比如技术风格,又或者格调。这些争议和追捧一多,很多关于劳力士有意思的冷知识反倒被遗忘了。其实劳力士光鲜形象和重重争议背后,有很多逸闻趣事,值得单拿出来说说。
劳力士不是瑞士的?
都知道劳力士是瑞士表。而且每块劳力士的六点钟位置都刻着一行字,“swiss made”(瑞士制造)。但除了硬核表友,很少有人知道劳力士是怎么到的瑞士。
是的,劳力士本来不在瑞士。不仅不在,它本来也不想去瑞士。
劳力士最主要的创始人汉斯·维尔斯多夫,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的库尔姆巴赫。维尔斯多夫或许算不上是个卓越的表匠,但却是个慧眼独具的表商。在二十世纪初,他看准了靠殖民发了财的英国,那里的市场有很多攥着大把的英镑打算增添一点生活情调;同时他也看准了手表普及的技术转折点,手表开始走出女士的首饰盒,挑战怀表在主流应用中的传统地位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维尔斯多夫在英国创办了劳力士——甚至劳力士的名字,据他自己说都是某天在英国乘车出行时想出来的。
这个王冠是后话了
刚从代理转向生产的劳力士,主要的生产方式是从瑞士艾格勒(Aegler)进口机芯,在英国组装并投放市场。这个买卖本来做得风生水起,维尔斯多夫也没有搬家的意思——他自己就是个“英粉”,回德国或者去瑞士本来都不在考虑范围内的。然而天有不测风云,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,而维尔斯多夫,他是个德国人。
一战后英国境内抵制德国劳工和商品的海报
作为“敌侨”,维尔斯多夫不仅交战过程中被盯得很紧,战争结束后也不得安宁。一战结束后,英国官方不仅继续丑化德国人,而且给在英国的德国侨民和公司制定了极为苛刻的税收条款。如果继续待在英国,受气不说,生意也真是没法做了。
于是,在1919年,维尔斯多夫把公司搬到了瑞士日内瓦,这才有了后来为我们所知的“瑞士劳力士”。
1919年的日内瓦劳力士新总部
劳力士本来只做组装?
现在一说劳力士,那可能是机械表领域资产零件比例最高的厂商之一。且不论机芯之类,就连表上用的黄金,都是他们自己炼的。
然而最初的劳力士只是单纯的进口和组装,把瑞士艾格勒的机芯进口到英国,再和丹尼森(Dennison)等厂商制作的表壳等部件攒到一起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出于对口碑和供应链掌控的追求,劳力士逐渐把大部分零件的制造都整合到了自己门下。有的是通过自己建立生产线,有的则是通过收购。
老厂丹尼森2015年才恢复手表生产,之前50年一直只做零件代工
而在收购中,最关键的一环,就是2004年,劳力士并购了多年来为他们制造机芯的艾格勒。说起来艾格勒其实是家资格比劳力士老得多的厂商,艾格勒的创始人Jean Aegler于1891年英年早逝时,劳力士联合创始人维尔斯多夫还是个10岁的小屁孩。但有时候,来得早不如来得巧——这一点,那些曾经常年压着劳力士但最后被反杀的老厂是最明白的。
比如欧米茄
现在劳力士表上还有第三方制作的零件吗?按常理推断应该是有的。其实像弹簧和表针之类的细小部件,即使是顶尖制表厂商也不会专门自己去做,所以虽然现在的劳力士表针可能仍然是第三方制作的,但这并不妨碍劳力士成为零件自产率最高的机械表厂商之一。
本文为企业推广,本网站不做任何建议,仅提供参考,作为信息展示!
推荐阅读:旗龙网
网友评论
请登录后进行评论|
0条评论
请文明发言,还可以输入140字
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,请等候审核
小提示: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,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